口述時間:2022年9月23日
口述方式:電話采訪
徐建英
1963年出生,深圳通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實控人、董事、名譽董事長,石家莊通業電氣制造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嘉祥新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市英偉達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普通合伙人和執行事務合伙人。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余生所奮斗的地方。通業科技在這里誕生,在這里茁壯成長,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電源產品、智能控制產品、電機及風機產品為支柱的三大產品線,并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自主創新,持續提升技術力量,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軌道交通制造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壹
彼時的深圳正是電子信息產業崛起的時候,站在深圳華強北的高樓上俯瞰腳下,遍地都是機會。
與鐵路結緣 來深圳創業
說起來,我一直與鐵路有著不解之緣。我出生在山東濟南,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遷往北京,也在那度過了我的童年。1984年,我從上海鐵道學院的機車車輛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二七機車廠。
剛到機車廠時,我在機車驗收室,主要代表當時的鐵道部驗收企業生產的機車。1990年,因工作調動,我被調到原鐵道部機務局工作,算下來,我前前后后在這個單位干了14年。直到1998年,伴隨著經濟轉型,我們的機構開始改革;同時期,浩浩蕩蕩的下海潮,也讓我備受鼓舞,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我決定放棄“鐵飯碗”,投身改革大潮,自己創業。
剛開始創業時,口袋里沒有多少錢。于是我挑了不需要太多資金的賽道——貿易,主要是在北京代理銷售國外的產品。雖然做貿易第一年就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內心深處,我始終認為實業才是長久之道。
1999年,我開始轉型做實業,主要聚焦兩類:機械產品和電子產品。彼時的深圳正是電子信息產業崛起的熱土,站在深圳華強北的高樓上俯瞰腳下,遍地都是機會。抓住時代的機遇,我來到深圳,并在2000年注冊了深圳通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深圳通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下簡稱通業科技)。
公司最初的廠房地址在羅湖區的水貝石化工業區,那時水貝還沒發展起來,附近連路燈都沒有,當地人的印象中,水貝基本都聚集著造紙廠、汽修店等低端產業,店面租金也很便宜。當時的珠寶企業也很少,與現在水貝繁盛的黃金珠寶產業差別甚大。
公司成立后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做哪個行業的電子產品,當時鐵路系統還屬于計劃經濟,技術相對落后,同時因為我本人在鐵路系統工作多年,對鐵路比較熟悉,所以我們決定將公司定位為軌道交通電氣裝備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維保服務,并組建了一個有30多人初創團隊。我把所有的資金全部壓在產品的研發創新上,依托深圳完整的電子供應鏈和技術人才,很快完成了第一代邏輯控制單元的設計和投產,并嘗到了自主研發甜頭。新產品在行業內具有極強的競爭力,由于研發的第一個產品投入市場取得成功,公司從成立第一年就開始盈利,隨后的幾十年里更是發展迅速。
貳
如今回頭看公司的早期發展,有兩個經驗非常值得總結:第一是開拓國際化視野,向行業內先進企業學習;第二是堅持創新。
學習先進企業 實現公司蛻變
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與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
當時西門子出口到第三國的機車在質保期內出現故障,西門子本要派工程師去維修,但由于種種原因,德方人員無法前往。剛好我有個好朋友在西門子中國公司工作,他向西門子推薦了我們公司,于是西門子委托我們派遣工程師出國去維修了12輛車,順利幫助西門子解決了這個難題。
為了軌道交通行業的安全和健康發展,當時國家發改委規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軌道交通市場必須與中國企業合資,組成聯合體投標,不能單獨在中國建廠和單獨參與軌道交通項目招投標。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許多外企都選擇與國內企業合作,西門子也不例外。2004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再次找到我們,一起合作為廣州地鐵三號線生產輔助變流器電源,他們負責設計,我們負責組裝。
合作開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才的培養,為提高公司員工英語水平,更好地跟西門子方面溝通,公司先開展英語培訓,并借這個機會,不計投入地派大量工程師到德國培訓,以培養團隊的先進技術能力和國際視野。我要求大家出差到國外不能帶翻譯,必須講英文。剛開始大家很緊張,話都不敢講,隨著不斷地鍛煉,現在大家英文講得都挺不錯的。
除此之外,西門子還派了許多工程師來我們公司,手把手教我們組裝、排線等,讓我們技術水平提高不少。潛移默化中,公司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也受到影響,吸收了不少企業管理經驗。
經歷跟西門子的合作后,我們提高了英語水平,學會跟歐洲企業打交道,了解歐洲標準,還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核心人才和高級管理團隊。這對公司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讓我們從一個小作坊蛻變成一間擁有專業技術的國際企業。
▲徐建英與企業員工重走長征路,在遵義會議會址合影。
堅持創新 做第一代電源柜
電力交流牽引是現代軌道交通的主要動力模式,不僅廣泛運用于干線鐵路的運營,而且能為幾乎所有的城市軌道交通服務。
而在機車裝備領域,交流牽引機車是當前世界主流,但在我剛創業的那段時間,我們國家基本都還是直流電力機車,直流的功率不大,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后來為了提高功率,2006年開始,逐漸從直流改為交流電力機車。
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之前的產品都是服務于直流電力機車,現在機車更新換代,老產品訂單銳減,我們的產品也得重新開發設計,稍有不慎,就可能趕不上技術變革。
公司在技術研發創新的不斷投入,積累了大量產品技術,包括當時較為先進的通信電源技術。于是我們把通訊行業先進的技術引入鐵路產品中,做了第一個N+1冗余技術的電源裝置,也由此開發了公司第一代電源柜。
對于這個電源柜,我們創新性提出“無故障運行”的概念。過去,如果電源柜壞了,火車司機要停車,判斷故障,還得手動換一組電源。我們新設計的電源柜有五個電源模塊并聯,平常只要其中三個就可以滿足用電要求,如果其中一個壞了,就會自動由其他模塊來承擔,不會給火車行駛造成任何影響。
公司第一代電源柜研發出來后,馬上得到了西門子的認可,他們找我們采購了300多臺電源柜。這對于當時身處低谷的我們而言,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直流電力機車轉到交流電力機車的時代,這筆訂單幫助我們成功渡過轉型的難關。這個電源柜逐漸成為我們主流產品之一,現在基本上每一列火車都裝了我們的電源柜。
如今回頭看公司的早期發展,有兩個經驗非常值得總結:第一是開拓國際化視野,向行內先進企業學習;第二是堅持創新。這兩點為通業科技未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叁
隨著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制造水平逐漸成熟,現在國內企業不僅占據了大部分中國軌道交通的市場,還打入國際市場,在歐美以外的國家占據了一席之地。
自主研發 實現國產化替代
鐵路一直被視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也是多年以來中國發展交通強國的重要事業。
踏入21世紀,中國開始大量興建高鐵。由于早期國產技術還不成熟,所以大多以合資的形式引進外企技術,聯合設計生產高速動車。堅持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道路,讓中國迅速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鐵運營網絡。
然而,引進的技術平臺不同,研發出的車型、技術路徑也不同,導致難以互聯互通,運輸效率也大打折扣。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決心實現中國高速鐵路動車組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
2017年6月25日,命名為“復興號”的中國標準動車組隨之誕生,由此構建了一個完全自主的高鐵動車組產品平臺。
相比于過去的普通列車,高速列車的速度提上來了,安全風險也隨之增加。為了保證安全性,其所要求的技術也更加復雜。我們現在主要聚焦高鐵的后市場,即對高鐵提供維護服務。
除了高鐵,地鐵也是我們涉及的業務范圍。由于過去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大,大多都要引進技術進行生產。上海、廣州地鐵曾大量購買國外設備,不得不面對進口設備要價高、建設周期長、售后服務滯后等系列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1999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計委《關于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實施意見》,要求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全部軌道車輛和機電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不低于70%。在此背景下,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為了實現列車國產化,深圳地鐵創造性地將首列車放在德國設計、制造,制定好列車各部件的國際標準,然后再按要求在國內采購70%的零部件。經驗收,深圳地鐵一期工程綜合國產化率達70%,開啟了改革開放后自主化地鐵列車的新篇章。
通業科技承擔了深圳地鐵列車的部分國產化任務,通過貼近用戶的服務體系,解決用戶運營過程中的痛點,從而成為用戶創新的踐行者。特別是涉及一些新的產品技術,深圳地鐵提供相關技術需求和標準,我們再根據對方的預算去研發,實現國產化替代。我們研發出來的產品通常是國外價格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價格合理的同時還擁有良好的質量。隨著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制造水平逐漸成熟,現在國內企業不僅占據了大部分中國軌道交通的市場,還打入國際市場,在歐美以外的國家占據了一席之地。
見證中國軌道交通制造業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中國軌道交通從零起步,經歷了多年的滄桑巨變,如今已經躍居世界前列。這其中離不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提速等大戰略和大環境的推動。
二十多年前,當我剛踏入軌道交通制造業時,整個市場門檻比較低。隨著行業不斷發展,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從電力機車到高速列車,列車產品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列車零部件減少的同時,對于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
現在零部件在裝車之前,需要通過大量實驗。這其中不僅耗時3至5年不等,還需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只會組裝的生產型公司,沒有核心技術的積累和創新,單憑勞動力的簡單制造已經無法生存。隨著軌道交通制造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今能在這個市場上繼續生存的,基本都是浪里淘沙留下來的。這不僅從側面激勵企業自主創新,提高競爭實力,還為軌道交通行業增強了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未來,在全球逐步進入智能化時代的背景之下,軌道交通裝備正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聯合應用,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徐建英在歐洲軌道交通展會上與西門子等先進企業代表交流。
肆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我們在這里有深切的體會。
持續自主創新 推動行業發展
2021年3月29日,深圳通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
上市前,公司已經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和核心團隊的激勵機制;成功上市后,公司的治理結構變得更加規范,研發投入和產業發展有了更好的資金來源,為公司發展奠定了切實可行的基礎。特別是在這段疫情來襲之后,面對市場的寒冬,上市相當于為公司披上了一件過冬的棉襖。
▲徐建英及公司管理層合影
回顧過往,我們憑著一腔熱血,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從零起步。我很慶幸我們選擇在深圳創業,深圳有著完善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去華強北轉一圈,我們能馬上找到所需的電子零配件。“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我們在這里有深切的體會。當時深圳軌道交通制造業相關企業很少,我們去登記時,政府甚至不清楚我們是干什么的。盡管如此,深圳懷著包容的心擁抱我們,讓我們賓至如歸。
深圳還有著非常好的創業環境,深圳市政府對初創企業有著許多鼓勵、扶持政策。我們早期資金不多,聽聞政府對高新科技企業有補貼,我們就自己上網申請。當時真的是誰也不認識,沒想到一申請就通過了,政府給我們補貼。平常我們遇到困難,只要向政府求助,他們會馬上派人來幫忙。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余生所奮斗的地方。通業科技在這里誕生,在這里茁壯成長,經過多年的經營,目前已形成了以電源產品、智能控制產品、電機及風機產品為支柱的三大產品線,并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自主創新,持續提升技術力量,為中國乃至世界軌道交通制造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出 品: 深圳市政協 深圳晚報社
總策劃: 林 潔
策 劃: 喬恒利
監 制: 尹昌龍 王 蕾 葉曉濱
顧 問: 黃 玲
統 籌: 林 航 趙 青 陳 莉
執 行: 王 碩 成 功 鄭舒琪 鄧敬民 朱昌歡
采 寫:深圳晚報記者 唐文雋